黄石公•三略•上略(原文及译文)
上略
夫主将之法,务揽英雄之心,赏禄有功,通志于众。故与众同好靡不成,与众同恶靡不倾。治国安家,得人也;亡国破家,失人也。含气之类,咸愿得其志。
译文:担任军队主帅的要诀,在于务必笼络英雄豪杰的心,重赏那些有功的人,使部下通晓明白自己的志向。因此,与众人同喜好,就没有不成功的事业;与众人同憎恶,就没有摧不垮的敌人。国治家安,在于任用了有才干的人;国亡家破,在于失却了有才干的人。人类众生,都想实现自己的理想。
《军谶》曰:“柔能制刚,弱能制强。”柔者,德也;刚者,贼也。弱者,人之所助;强者,怨之所攻。
译文:兵书《军谶》上说:“柔的能制服刚的,弱的能战胜强的。”“柔”而适中,是一种美德;刚愎不仁,就是残暴。弱小的,常常获得他人的帮助;强暴的,一定会遭到他人的攻击。
柔有所设,刚有所施,弱有所用,强有所知。兼此四者,而制其宜。
译文:“柔”有它起作用的时候,“刚”也有它的用途;“弱”有它的用处,“强”也有它施用的时机。关键在于对“柔” 、“刚”、“弱”、“强”要因时制宜,适当地加以运用。
端末未见,人莫能知。天地神明,与物推移。变动无常,因敌转化。不为事先,动而辄随。故能图制无疆,扶成天威,匡正八极,密定九夷。如此谋者,为帝王师。
译文:事物还没显露出头尾,人们也就无从正确了解它。天地间一切事物,都是根据时间的运转和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不断变化的。与敌作战,要根据敌人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的策略。不要事先制定僵死刻板的作战模式,要因敌方的变化而变化。只有这样,才能制服敌方,立于不败,从而树立君主的权威,安定天下,宾服四海。能够如此出谋划策,真可为帝王的老师。
故曰:莫不贪强,鲜能守微。若能守微,乃保其生。
译文:所以说,人没有不贪求强大的,却很少有能够持守微弱力量的。如果能持守微弱的力量,就能保住生存以图将来的发展。
圣人存之,动应事机。舒之弥四海,卷之不盈怀。居之不以室宅,守之不以城郭,藏之胸臆而敌国服。
译文:圣人胸中怀有“刚、柔、强、弱”相互转化的道理,并能巧妙地运用它,以适应事物的千变万化。将它们施用起来,可放之四海而皆准,将它们收藏起来,又不会充塞整个胸怀。不需要用房宇安置它,也用不着用城池来守护它,只将它们藏于一胸之间,敌国定然俯首称臣。
《军谶》曰:“能柔能刚,其国弥光;能弱能强,其国弥彰。纯柔纯弱,其国必削;纯刚纯强,其国必亡。”
译文:《军谶》上说:“既能用柔又能用刚,刚柔相济,那么国家就如日照天,遍地光明;既能守弱又能用强,强弱不怠,那么国家就会愈益彰显,繁荣昌盛。如果一味柔弱,国家必然衰败;如果纯然刚强,国家必定灭亡。 ”
夫为国之道,恃贤与民。信贤如腹心,使民如四肢,则策无遗。
译文:治理国家的方法,在于依靠贤士与民众。信赖贤士要视若心腹,使用民众要如同使用自己的四肢,只有这样,自己的政策才不会有过失。
所适如肢体相随,骨节相救。天道自然,其巧无间。
译文:君主凡有所行动,贤士、民众就好像不可分割的肢体一样紧相随从,也像每个骨节一样相互补助。自然界的一切,都有它运行的规律,其工巧奥妙,无懈可击。
军国之要,察众心,施百务。
译文:统帅军队、治理国家的要诀,在于审察民众的心理和要求,并采取相应的各种措施。
危者安之,惧者欢之,叛者还之,冤者原之,诉者察之,卑者贵之,强者抑之,敌者残之,贪者丰之,欲者使之,畏者隐之,谋者近之,谗者覆之,毁者复之,反者废之,横者挫之,满者损之,归者招之,服者居之,降者脱之。
译文:岌岌可危的,要扶持他使之安心。感到畏惧的,要使他心情欢畅。对反叛的,要设法使他归服。对有冤屈的,要给他平反。对来申诉的,要为他详审明察。地位低微的,让他逐渐得到尊贵。 争强好胜的,要对他进行抑制。与我为敌的,坚决消灭他。贪财的,要使他能够得到满足。想做官的,给他官做,让他听任驱使。不愿做官的,使他隐居不出。有计谋的,使他亲近我,为我筹划。受到谗言侵害的,给他洗雪纠正。遭到毁谤的,给他恢复名誉。有反叛之心的,废弃不用。骄横无理的,要挫败他的锐气。得志自满的,要使他有所损害。愿意归顺的,则将他招抚。已经服从的,则使他安居。愿意投降的,则赦免他所有罪过。
获固守之,获厄塞之,获难屯之,获城割之,获地裂之,获财散之。
译文:有了坚固的阵地要尽心把守,占住险隘之地要尽力阻塞,遇上艰危的地方要屯兵驻守,夺取的城池要封赏给人,获得土地要分封给人,有了丰厚财物要散施给人。
顺举挫之,因势破之,放言过之,四网罗之顺应人心,对敌人采取行动,就能将它打败。
译文:根据战场上的形势,对敌人发动攻击,就能战胜它。虚张声势,呼号狂言,使敌人产生错觉。将敌四面包围,一举而歼灭它。
得而勿有,居而勿守,拔而勿久,立而勿取。为者则已,有者则士,焉知利之所以彼为诸侯,己为天子,使城自保。令土自取。
译文:获得战利品,不要自己一人独吞。占领敌国,只可稍作停留,不要长期据守。攻打城池要迅速,不可拖延。敌方已立君主,再就不要去攻取它了。运筹谋划在自己,有了功劳归士卒,谁能说你贪图了功利封有功的人为诸侯,自己当君主,让他们各保城池,让官吏自己去管理。
世能祖祖,鲜能下下,祖祖为亲,下下为君。
译文:世人多能以礼祭祀他的祖辈,而少有以礼爱护下民的。尊祀祖辈,那只是敬亲;爱护下民,却能做一国的君主。
下下者,务耕桑,不守其时:薄赋敛,不匮其财:罕徭役,不使其劳。则国富而家娱,然后选士以司牧之。
译文:爱护民众,就是要使他们努力耕作,想方设法不误农时;要减轻赋税,不要匮竭民众日用的财货;要尽可能减少徭役,不要使民力劳困。能够做到这些,国家就会殷富而民众也会感到欢娱。然后,选用有才智的人去管理民众。
夫所谓士者,英雄也。故曰:罗其英雄,则敌国穷。英雄者,国之干;庶民者,国之本。得其干,收其本,则政行而怨。
译文:所谓“ 士” ,就是那些才智杰出的人。所以说,将敌国的豪杰网罗过来,敌国缺少了谋划、管理的人,自然而然要走向衰败。英雄豪杰,是国家的主干;平民百姓,是国家的根本。笼络了“ 主干” ,获得了“ 根本” ,政令自然会得到施行,而民众也无怨言。
夫用兵之要,在崇礼而重禄。礼崇则智士至,禄重则义士轻死。故禄贤不爱财,赏功不逾时,则下力并而敌国削。
译文:用兵的关键,在于尊崇礼义和给予丰厚的俸禄。尊崇礼义,有才智的人就会争相奔附;有丰厚俸禄,重节义的人就会视死如归。所以说,赐禄给贤人不要吝惜钱财,奖赏有功的人要及时,这样,部下就会同心协力,而敌国的力量则会削弱。
夫用人之道,尊以爵,赡以财,则士自来;接以礼,励以义,则士死之。
译文:用人最重要的是,封以官职使他尊贵,给他财物使他能养家活口,这样,有能力的人就会自动归附;以礼仪接待他,以大义勉励他,那么,有才智的人就会效死力。
夫将帅者,必与士卒同滋味舶参,敌乃可加。故兵有全胜,敌有全因。
译文:做将帅的,必须与士兵同甘共苦、同安共危,才可与敌作战。只有这样,作战才可以大获全胜,敌人会全军覆没。
昔者,良将之用兵,有馈箪醪者,使投诸河,与士卒同流而饮。夫一箪之醪,不能味一河之水,而三军之士,思为致死者,以滋味之及己也。
译文:从前,某良将带兵打仗,有人送他一壶醉酒,他叫人将酒倒进河里,并与士卒一起就河而痛饮。当然,一壶酒不能使一河的水都变得有酒味,但全军将士却因此愿意效死力战,就是由于将帅士卒能够同甘共苦的缘故。
《军谶》曰:“ 军井未达,将不言渴;军幕未办,将不言倦;军灶未炊,将不言饥.冬不服裘,夏不操扇,雨不张盖.是谓将礼。 ”
译文:《军谶》上说:“ 军井还未挖好,将帅不要说口渴;幕帐还未搭成,将帅不要说困倦;军灶还未做饭,将帅不要说饥饿。同时,将帅在寒冬不要穿皮服,在炎夏不要操扇子,大雨之中也要张雨盖,这就是将帅所要遵循的礼法。 ”
与之安,与之危,故其众可合而不可离,可用而不可疲。以其恩素蓄、谋素合也。故曰:“ 蓄恩不倦,以一取万。 ”
译文:与士卒同安乐共危难,军队就会团结一致而不分离,士卒的力量可以充分的得到发挥而不会懈怠,这就是平时将帅注重恩养士卒、想法向来也一致的缘故。所以说:“ 经常给士卒一些恩惠,战时士卒就会以一当十、以少胜多。 ”
《军谶》曰:“ 将之所以为威者,号令也;战之所以全胜者,军政也;士之所以轻战者,用病?”故将无还令,赏罚必信。如天如地,乃可御人。士卒有命,乃可越境。
译文:《军谶》上说:“ 将帅之所以能够树立威信,就因为有严明的纪律;作战之所以能够大获全胜,就因为有廾鞯恼睿皇孔渲?所以能够勇于作战,就因为能听从指挥、服从命令。 ”所以,将帅发出命令不可反悔,赏有功、罚有罪必须讲信用。能够做到像春夏秋冬一样不失期、生长收藏不失时,则可以统御众人。士卒能够听从将令,才可以出境作战。
夫统军持势者,将也;制胜破敌者,众也。故乱将不可使保军,乖众不可使伐人。攻城则不拔,图邑则不废,二者无功,则士力疲弊。士力疲弊,则将孤众悖。以守则不固,以战则奔北,是谓老兵。兵老则将威不行,将无威则士卒轻刑,士卒轻刑则军失伍,军失伍则士卒逃亡,士卒逃亡则敌乘利,敌乘利则军必丧。
译文:统帅军队,把握作战形势,是将领的职责;打败敌人,夺取胜利,是士卒的使命。所以,胸无谋略的将领,不能让他统帅军队;纪律松懈的士兵,不能让他们打仗。倘若攻打城池不能夺取,图谋城邑不能占有,二者都不成功,那么士卒就会感到疲惫、厌倦。士卒疲惫、厌倦,将帅就会受到孤立,士卒就不会听从指挥。以这样的军队来防守,必然不稳固;以它来作战,必然遭到失败。这就叫做士气衰落、毫无斗志的军队。士气衰落,则将帅无威信;将帅无威信,则士卒轻视刑罚皇孔淝崾有谭,则整个军队就失去了章法;军队失去章法,则士卒会逃离;士卒争相逃亡,则敌人会趁机发动进攻;敌人趁机发动进攻,军队必然遭到大败。
《军谶》曰:“ 良将之统军也,恕己而治人,推惠施恩,士力日新,战如风发,攻如河决。 ”故其众可望而不可当,可下而不可胜。以身先人,故其兵为天下雄。
译文:《军谶》上说:“ 好的将领统帅军队,时时以爱己之心爱护士兵、管理士兵,并给他们恩惠,那么,军队的力量就会一天比一强大,作战起来就如同暴风骤雨般迅疾,进攻如同黄河决口般猛烈。 ”所以,敌人只能对你远远观望而不能正面抵挡,只能乖乖投降而不能战胜你。将帅能够做到身先士卒,那么军队就会所向无敌。
《军谶》曰:“军以赏为表,以罚为里。”赏罚明,则将威行;官人得,则士卒服;所任贤,则敌国震。
译文:《军谶》上说:“军队以奖赏为表象,以惩罚为本质。”赏罚分明,将领的威信就得以树立;授官得当,士卒就会心服口服;所任用的都是有才德的人,敌国就会感到害怕。
《军谶》曰:“贤者所适,其前无敌。”故可下而不可骄,将可乐而不可忧,谋可可伸而不可疑。士骄则下不顺,将忧则内外不相信,谋疑则敌国奋。以此攻伐,则致乱。
译文:《军谶》上说:“贤明聪慧的人所归向的国家,将会是天下无敌的国家。”所以,对才智之士,应当以礼相待,但不可以骄纵;对将帅,要使他经常保持心情欢畅,不能使其有忧惧之感;制订计谋,要周密细致、考虑深远,但不要随意产生动摇。如果骄纵有才智的人,属下将不顺从;将帅有忧惧之心,君主和将帅之间就不能互相信任;对计谋常起疑心,敌人就会乘机发动进攻。在这种状态下去进攻敌人,必然为自己招致灾乱。
夫将者,国之命也。将能制胜,则国家安定。《军谶》曰:“将能清能静、能平能整、能受谏、能听讼、能纳人、能采言、能知国俗、能图山川、能表险难、能制军权。”故曰:仁贤之智,圣明之虑,负薪之言,廊庙之语,兴衰之事,将所宜闻。
译文:为将帅的,是国家的命脉。将帅能够控制、战胜敌人,那么国家就安定平静。《军谶》上说:“将帅要能清正廉洁、宠辱不惊,要能公平无私、严于律己,要能接受谏言、裁决是非,要能容纳人才、采摭建议,要能了解一国的风俗礼仪,能画出一国的山川形势,掌握一国的险要之地,要能执掌全军的统率大权。”所以说,才德之人的智慧,圣哲之人的谋略,下层人民的言论,上层统治者的建议,历史上成败兴亡的大事,都是做将帅的应该了解的。
将者能思士如渴,则策从焉。夫将拒谏,则英雄散;策不从,则谋士叛;善恶同,则功臣倦。专己,则下归咎;自伐,则下少功;信谗,则众离心;贪财,则奸不禁;内顾,则士卒淫。将有一,则众不服;有二,则军无式,有三,则下奔北;有四,则祸及国。
译文:为将帅如果能思贤如渴,那么就会采纳贤人的谋略。如果将帅听不进规劝,英雄则会远离他;如果将帅从不采纳贤士的谋略,那么出谋划策的人会背离而去;如果将帅不赏善、不罚恶,有功之臣就会消极怠慢。如果将帅独断专行,下级遇事就会推卸责任;如果将帅爱自我夸耀,下级则不会积极主动去争先立功;如果将帅喜听谗言,则从人会身心离散;如果将帅贪图财物,奸恶贪婪的人则不崾艿禁止;如果将帅迷恋女色,士卒就会淫乱无度。将帅若有以上诸情形中的一条,士卒就不会依从顺服;果有两条,军队则会失去章法;如果有三条,士卒就会背叛而去;如果有四条,整个国家就会大祸临头。 ”
《军谶》曰:“将谋欲密,士众欲一,攻敌欲疾。 ”将谋密,则奸心闭;士众一,则军心结;攻敌疾,则备不及设。军有此三者,则计不夺。
译文:《军谶》上说:“ 将帅的谋略要高度保密,官兵之心要团结如一,攻击敌人要勇猛迅疾。”将帅的策略如果保密很好,敌人刺探军情的奸细就无从下手;军兵团结一致,全军就会凝成一股绳;迅猛攻击敌人,敌人则根本来不及设防。军队能够做到这三条,自己的作战计划就不会被敌人破坏。
将谋泄,则军无势;外窥内,则祸不制,财入营,则众奸会。将有此三者,军必败。
译文:将帅的谋略泄露了,军队就不可能占有优势;敌人刺探到内部的军情,祸患就不可遏制;来路不明的财货进入了军营、奸佞的小人就会勾结在一起。将帅如果不能杜绝这三种情况,所带领的军队必败无疑。
将无虑,则谋士去;将无勇,则吏士恐;将妄动,则军不重;将迁怒,则一军惧。《军谶》曰:“虑也,勇也,将之所重;动也,怒也,将之所用。”此四者,将之明诫也。
译文:将帅若不能深谋远虑,智谋之士将会远离而去;将帅若不勇猛,官兵就会畏缩不前;将帅如果轻举妄动,全军将会惊慌失措;将帅迁怒于人,全军将士一定惊恐畏惧。《军谶》说:“深谋远虑,威武勇猛,是将帅重之又重的最基本的素质;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样的举动,什么样的情况下该发怒,将帅应该合理采用。 ”这四条,为将帅者应当时时牢记并告诫自己。
《军谶》曰:“军无财,士不来;军无赏,士不往。”《军谶》曰:“香饵之下,必有悬鱼;重赏之下,必有死夫”故礼者,士之所归;赏者,士之所死。招其所归,示其所死,则所求者至。故礼而后悔者,士不止;赏而后悔者,士不使。礼赏不倦,则士争死。
译文:《军谶》说:“军中无资财,勇士不前来归附;军中无重赏,勇士不死战。”《军谶》还说:“钩上挂香饵,一定有愿意上钩的鱼;军中悬重赏,一定有乐于效死的人。”所以,待人有礼,才会有人来归附;悬以重赏,才会有人来拼命效死。如果真诚地以礼相待招人归附,悬以重赏招人效死,想得到的人自然会前来归附或拼命效死。因此,待之以礼而后又反悔,归附的勇士也不能被留住;给以重赏而后又反悔,招来的勇士也会受驱使。礼、赏不断地施行,勇士就会争相效死力。
《军谶》曰:“兴师之国,务先隆恩;攻取之国,务先养民。 ”以寡胜众者,恩也;以弱胜强者,民也。故良将之养士,不易于身,故能使三军如一心,则其胜可全。
译文:《军谶》说:“国家将要兴兵打仗,一定先要厚施恩泽于人;国家将要发动战争,一定先要以财货抚养其民。”能够以少胜多,是对士卒厚施恩泽的缘故;能够以弱胜强,是平素以财货抚养民众的结果。所以,良将平时对待士卒,就像爱护自己一样,因而能使全军上下团结一致,以此进行战争,必然大获全胜。
《军谶》曰:“用兵之要,必先察敌情。视其仓库,度其粮食,卜其强弱,察其天地,伺其空隙。故国无军旅之难而运粮者,虚也;民菜色者,穷也。千里馈粮,民有饥色;樵苏后爨,师不宿饱。”
译文:《军谶》说:“用兵的要道是,务必先侦探敌方的情况,探明其储藏物资的虚实,估算其粮食储存的多少,预测其兵力的强弱,察明其天时地利的优劣,摸清其兵力薄弱的地方。所以,国家没有战事,却在忙于运粮,肯定是内部空虚;老百姓面有饥色,肯定是国家穷困。从千里之外转运粮食,老百姓一定要挨饿;打柴割草之后再做饭,军队一定不能顿顿吃饱。”
“夫运粮千里,无一年之食;二百里,无二年之食;三百里,无三年之食。是国虚。国虚,则民贫;民贫,则上下不亲。敌攻其外,民盗其内,是谓必溃。”
译文:“向千里之外转运粮食,国家的储粮就不够吃一年;向二千里之外转运粮食,国家的储粮就不够吃二年;向三千里外转运粮食,国家的储粮就不够吃三年。这就表明国家空虚。国家空虚,民众就贫困;民众贫困,君民就相怨恨。外有敌人进攻,内有民众发难,国家一定崩溃。
《军谶》曰:“上行虐,则下急刻。赋重敛数,刑罚无极,民相残贼。是谓亡国。”
译文:《军谶》说:“君主施行暴政,则下级官吏就会跟着施行苛政。赋税沉重,苛捐繁复,严刑酷罚,滥用无止,民众因而会相互残杀。如果这样,国家必然灭亡。”
《军谶》曰:“内贪外廉,诈誉取名。窃公为恩,令上下昏。饰躬正颜,以获高官。是谓盗端。”
译文:《军谶》说:“暗中贪婪无度,表面却装出清正廉洁,以骗取殊荣,盗得虚名。窃取公家的财物以换取私人的恩德,使得君臣下是非不分。乔装打扮,假作正经,以猎取高官,获得重用。如果这样,那就是祸乱的源头。”
《军谶》曰:“ 群吏朋党,各进所亲。招举奸枉,抑挫仁贤。背公立私,同位相讪。是谓乱源。 ”
译文:《军谶》说:“ 百官帮结派,各自引进、任用所亲信的人。结果,选拔举的都是奸邪不正的人,而压制排斥的却都是有才有德的人。背弃公道,树立私恩;同事之间,互相诽谤。这就是祸乱的源头。 ”
《军谶》曰:“ 强宗聚奸,无位而尊,威无不震。葛雃相连,种德立恩,夺在位权。侵侮下民,国内华宣,臣蔽不言。是谓乱根。 ”
译文:《军谶》说:“ 豪门大族结党营私,没有官位而妄自尊大,擅立威势而人人怕他。培植的党羽如藤缠葛绕,积蓄私德,给人小恩小惠,意在夺取朝廷大权。侵害欺压平民百姓,引起国内舆论大哗,而做臣子的却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这就是祸乱的根由。 ”
《军谶》曰:“ 世世作奸,侵盗县官。进退求便,委曲弄文,以危其君。是谓国奸。 ”
译文:《军谶》说:“ 世化相沿,作恶为奸,图谋皇位。凡事都要谋取便利,变换花招,玩弄法令,以危害君主。这就叫作国家的奸臣。 ”
《军谶》曰:“ 吏多民寡,尊卑相若,强弱相虏,莫适禁御。延及君子,国受其咎。 ”
译文:《军谶》说:“ 官多民少,贵贱不分,强弱相欺,没有人去禁止。这种情况蔓延下去,以致影响到好人,国家将要遭受灾祸。 ”
《军谶》曰:“ 善善不进,恶恶不退,贤者隐蔽,不肖在位,国受其害。 ”
译文:《军谶》说:“ 喜爱的好人却不能进用,憎恶的坏人却不能将他清退,有才德的人隐居不出,无能的人在位当权,国家将要遭受祸害。 ”
《军谶》曰:“ 枝叶强大,比周居势。卑贱陵贵,久而益大。上不忍废,国受其败。 ”
译文:《军谶》说:“ 地方藩属强大,结党营私的人占据重要职位。地位卑微下贱的人欺凌尊贵的人,长久下去,也将强大起来。君主不忍废止这种现象,国家将要遭受败亡。
《军谶》曰:“ 佞臣在上,一军皆讼。引威自与,动违于众。无进无退,苟然取容。专任自己,举措伐功。诽谤盛德,诬述庸庸。无善无恶,皆与己同。稽留行事,命令不通。造作奇政,变古易常。君用佞人,必受祸殃。 ”
译文:《军谶》说:“ 巧言谄媚之臣当权,全军都会愤愤不平。倚仗权势,自夸其能,动辄违背众人的意志。不用贤人,不去庸人,苟且为政,只求取悦君主。态度专横,只相信自己,凡事都夸耀自己的功劳、才能。以恶言伤害品德高尚的人,以虚妄诬蔑有功的人。不分善恶,只求与自己的意见相合。遇事拖延,使政令不能 及时得到推行。任意制造不合常规的政令,完全变更了古制、改易了常道。君主如果任用了这样的奸佞之臣,国家一定要遭受灾祸。”
《军谶》曰:“ 奸雄相称,障蔽主明。毁誉并兴,壅塞主聪。各阿所私,令主失忠。 ”故主察异言,乃睹其萌;主聘儒贤,奸雄乃遁;主任旧齿,万事乃理;主聘岩穴,士乃得实。谋久负薪,功乃可述。不失人心,德乃洋溢。
译文:《军谶》说:“ 为奸作恶的人相互吹捧,使君主不能分清好坏。诋毁、赞誉的声音一齐而来,使君主听不出是非。各自袒护所私爱的人,使君主得不到真正忠心的人。 ”所以,只要君主明察不同的意见,就可以看清事物发展的苗头;君主聘用有才有德的人,奸邪霸道的人就会远离而去;君主任用德高望重的人,纷繁的政事就能得到有条不紊的处理;君主能招请隐士出山从政,隐士才真正能发挥自己的才干,而不是徒有虚名。处理军国大事能征询平民老百姓的意见,君主的功绩才足以称道。不失众人之心,君主的德行才可以在天下广为传颂。
黄石公•三略•中略(原文及译文)
中略
夫三皇无言,而化流四海,故天下无所归功。
译文:远古三皇为政,没有什么说教,天下的人心风俗依然良好。所以,天下的人也不知道将功劳归于。
帝者,体天则地,有言有令,而天下太平。君臣让功,四海化行,百姓不知其所以然。故使臣不待礼赏有功,美而无害。
译文:上古五帝,效法自然,既有说教,又立法令,使天下太平无事。君臣相互谦让,没有人争夺功劳,四海之内统一教化、同一风俗,平民百姓也不知道为什么天下如此化一。所以,在当时,驱使臣下,不必礼请,也不必赏赐有功之人,君臣相处,完美和谐,没有丝毫利害关系。
王者,制人以道,降心服志,设矩备衰,四海会同,王职不废。虽有甲兵之备,而无斗战之患。君无疑于臣,臣无疑于主。家定主安,臣以义退,亦能美而无害。
译文:到了三王时代,用人与人之间相亲的常道来管理天下百姓,人们甘心受法律的约束、服从统一的管理。建立法规以防止世衰民乱,天下诸侯都来朝见天子,这样君主的权力就不会衰落。因此,虽然设有军队武装,但并没有战争之患。君主信任大臣,大臣也不怀疑君主。国家太平,君权也很稳固,大臣以国家利益为重,到时候告老致仕,这也是一种完美无缺的政治。
霸者,制士以权,结士以信,使士以赏。信衰则士疏,赏亏则士不用命。
译文:到了诸侯争霸的时代,主要以权术来驾御士人,用信誉来团结士人,用赏赐来驱使士人。如果君主不守信用,士人就会疏远他;如果君主赏赐太少,士人就不会听从命令。
《军势》曰:“ 出军行师,将在自专。进退内御,则功难成。”
译文:《军势》上说:“ 军队出兵作战,将帅应有独立的指挥大权。如果军队的前进后退、一举一动都受君主控制,那么就很难夺取战争的胜利。”
《军势》曰:“ 使智,使勇,使贪,使愚。智者乐立其功,勇者好行其志,贪者邀趋其利,愚者不顾其死。因其至情而用之,此军之微权也。”
译文:《军势》说:“ 将帅既要使用善长谋略的人,又要使用勇猛的人,既要使用贪财的人,又要使用头脑简单的人。因为,有谋略的人,喜建功立业;勇猛的人,乐于实现他的志愿;贪财的人,急于追逐财物;头脑简单的人,打仗不怕牺牲。可以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使用他们,这是统率军队的奥妙权术。”
《军势》曰:“ 无使辩士谈说敌美,为其惑众;无使仁者主财,为其多施而附于下。”
译文:《军势》说:“ 不要让能说会道的人谈论敌方的长处,因为,那样会迷惑军心;不要让仁慈的人主管财物,因为,他会过多地施与财物而渐渐靠近下边的人。”
《军势》曰:“ 禁巫祝,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。”
译文:《军势》说:“ 要严禁巫祝,不允许巫祝为官吏、士人卜卦占问军事上的祸福吉凶。”
《军势》曰:“ 使义士不以财。 ”故义者不为不仁者死,智者不为门 音主谋。
译文:《军势》说:“ 不要以财物相诱惑来驱使那些看重节义的人。 ”所以,重义的人不会去为不讲仁道的人卖命,有谋的人不会去为愚昧昏庸的君主出谋划策。
主不可以无德,无德则臣叛;不可以无威,无威则失权。臣不可以无德,无德则无以事君;不可以无威,无威则国弱,威多则身蹶。
译文:君主不能没有德行,没有德行,臣下就会叛离;也不能没有威势,没有威势,就会失去权力。大臣也不能没有德行,没有德行,就不能尽忠敬业;也不能没有威势,没有威势,国家就会衰败,但威势过分,自己就要遭殃。
故圣王御世,观盛衰,度得失,而为之制。故诸侯二师,方伯三师,天子六师。世乱,则叛逆生;王泽竭,则盟誓相诛伐。
译文:所以,圣明的君主统御天下,观察世道人心的盛衰好坏,审度施政用人的得失成败,从而制定相应的规章。因此,小的诸侯国只能拥有二军的兵力,大的诸侯国三军,天子拥有六军的兵力。天下大乱的时候,叛离君主、逆行天道的事情会相继发生;君主的统治一旦衰弱,连订立了盟约的诸侯国之间也会相互征伐。
德同势敌,无以相倾,乃揽英雄之心,与众同好恶,然后加之以权变。故非计策,无以决嫌定疑;非谲奇,无以破奸息寇;非阴谋,无以成功。
译文:双方军、政势力旗鼓相当,?也没有办法打败对方,于是就需要延揽、笼络英雄豪杰,与民众同心同德,除此之外,再加上运用机谋权变。所以,不精心筹谋划策,就无法决断嫌隙、判定猜疑;不运用奸诈出奇的手段,就无法破除奸贼、消灭敌寇;不采取隐私的谋略,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。
圣人体天,贤人法地,智者师古。是故《三略》为衰世作。“ 上略”设礼赏,别奸雄,著成败。“ 中略”差德行,审权变。“ 下略”陈道德,察安危,明贼贤之咎。故人主深晓“ 上略” ,则能任贤擒敌;深晓“ 中略” ,则能御将统众;深晓“ 下略” ,则能明盛衰之源,审治国之纪。人臣深晓“ 中略” ,则能全功保身。
译文:上古圣人体察天道,后世贤人效法地道,今世智谋之士以古为师。所以,《三略》是为衰败之世而作的。“ 上略”是摆明礼赏的作用,分析奸雄的区别,阐述成败的道理。“ 中略”是分别德行的好坏,审度权谋的变化。“ 下略”是陈设道德大义,详察安危之境,表明贼臣与贤士各自可能所遭受的灾祸。因此,君主如果 通晓“ 上略” ,就能够任用贤人、打败敌人;如果通晓“ 中略” ,就能够驾御将帅、统属士众;如果通晓“ 下略” ,就能够明白 世道盛衰的根源,审察治国的纲纪。大臣如果通晓“ 中略” ,就能够保全功名、事业及身家性命。
黄石公•三略•下略(原文及译文)
下略
夫能扶天下之危者,则据天下之安;能除天下之忧者,则享天下之乐;能救天下之祸者,则获天下之福。故泽及于民,则贤人归之;泽及昆虫,则圣人归之。贤人所归,则其国强;圣人所归,则六合同。求贤以德,致圣以道。贤去则国微,圣去则国乖。微者危之阶,乖者亡之征。
译文:能够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,就会享有国家的安宁;能够消除国家的忧患,就会享受国家的祥和和欢乐;能够解救国家的灾祸,就会获得国家的福佑。所以,恩泽施及于民众,贤人就会前来归附;恩泽施及于万物,圣人就会向往。贤人所归的国家,一定会强盛;圣人所向的国家,一定会和平统一。君主要凭德行求得贤人,要凭大道招致圣人。贤人纷纷离开,国家就会衰微,圣人 陆续离去,国家就会陷入混乱。国家衰微就是危急的第一步,国家混乱就是灭亡的征兆。
贤人之政,降人以体;圣人之政,降人以心。体降可以图始,心降可以保终。降体以礼,降心以乐。所谓乐者,非金石丝竹也,谓人乐其家,谓人乐其族,谓人乐其业,谓人乐其都邑,谓人乐其政令,谓人乐其道德。如此,君人者乃作乐以节之,使不失其和。故有德之君,以乐乐人;无德之君,以乐乐身。乐人者,久而长;乐身者,不久而亡。
译文:贤人主政,主要是使人在行为上服从;圣人主政,却是使人心悦诚服。行为的顺从只能是一时的,如果从内心里顺从,那就可以保持始终。使人行为服从,只需以礼教;使人从心里顺服,就要靠乐教了。所谓乐,并不是指的金石丝竹等乐器,而是指的热爱他的家庭,热爱他的宗族,热爱他的职业,热爱他的家园,拥护国家的政令,乐于遵守国家的道德风俗。像这样,统治人民的君主就需要制定乐教来调节,使他们的生活不失去和谐。所以,讲德政的君主,总是以乐教来使人快乐;不讲德政的君主,却一味地沉溺在丝竹管统中使自己快乐。能使人快乐的君主,才能长久居于君位;只知道自己快乐的君主,很快就会灭亡。
释近谋远者,劳而无功;释远谋近者,佚而有终。佚政多忠臣,劳政多怨民。故曰:务广地者荒,务广德者强;能有其有者安,贪人之有者残。残灭之政,累世受患,造作过制,虽成必败。舍己而教人者逆,正己而化人者顺。逆得乱之招,顺者治之要。
译文:放弃自己的土地不治理而图谋别的国家,尽管劳累,却不可能有所建树;放弃图谋他国,致力于治理好本国的土地,民众既能安逸又能富足。宽松、闲逸的政治就会拥有许多忠臣,兴师动众、劳民伤财就会使民众怨恨。所以说:贪图扩张土地,土地也会荒芜;力图推行德政,国家自然富强。能够满足于自己已?所有的,国家就会安宁;贪图别人所有而发动侵略战争的,自己也会遭到惨败。毁灭性的政治,势必会使子孙也遭受祸患。所作所为超过了一定的限度,纵然暂时获得一定成功,但终究是要失败的。对自己的德行放弃不修而去教育别人,这是违背常理而难以施行;先使自己的品行端正而后去感化别人,这就顺理而容易施行。违背常理是招致祸乱的原因,顺理而教则是治国的要道。
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五者,一体也。道者,人之所蹈;德者,人之所得;仁者,人之所亲;义者,人之所宜;礼者,人之所体。不可无一焉。故夙兴夜寐,礼之制也;讨贼报仇,义之决也;恻隐之心,仁之发也;得己得人,德之路也;使人均平,不失其所,道之化也。
译文: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,这五种范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。“ 道” ,是人所当遵的;“ 德”,是人所当具有的;“仁” ,是人与人之间相爱护;“义” ,是人行事恰当;“礼”,是人所当身体力行的。这五个方面,对人来说,是缺一不可的。所以,早起晚睡,勤于公务,就是“礼”的制度;讨伐逆贼,报君父之仇,是“义”所使然的;对弱者产生同情的心理,正是“仁”的萌发;自己得到修养,又使人心归向,是“德”能够实现的途径;使人所得均平如一,不流离失所,是“道”化行的目标。
出君下臣,名曰命;施于竹帛,名曰令;奉而行之,名曰政。夫命失,则令不行;令不行,则政不正;政不正,则道不通;道不通,则邪臣胜;邪臣胜,则主威伤。
译文:君主发出的下达给大臣的指示叫“ 命” ;将指示立成条文,刻写在竹简、缣帛上,叫“ 令” ;百官遵照旨意施行于天下,叫做“ 政”。如果君主的旨意不切合实际,是错误的,那么,命令就不能得以很好的施行。命令不能推行,则政治制度就不正确。政治制度不正确,推行政令的渠道就不能通畅。推行政令的渠道不通畅,奸佞之臣就会得势。奸佞之臣一旦得势,君主的权威就会受到损伤。
千里贤,其路远;致不肖,其路近。是以明王舍近而取远,故能全功尚人,而下尽力。
译文:千里之外聘请有才德的人,路程是遥远的;而招致没有才德的人,路程却很近。然而英明的君主往往舍近而求远,所以能保全功名、尊重贤人,而臣民也能尽心尽力。
废一善,则众善衰;赏一恶,则众恶归。善者得其佑,恶者受其诛,则国安而众善至。
译文:废弃一个好人不用,众多的好人就会丧气;奖赏一个坏人,坏人就会蜂拥而至。好人得到庇护,坏人受到惩处,国家就会安宁,而众多的好人就会争相归至。
众疑无定国,众惑无治民。疑定惑远,国乃可安。
译文:众人如果都起猜忌之心,国家就不会有安宁的日子;众人如果都感到迷惑,就没有人能服从国家的管理。消除众人的疑心,解除众人的迷惑,国家就会太平无事。
一令逆则百令失,一恶施则百恶结。故善施于顺民,恶加于凶民,则令行而无怨。
译文:一项法令未被执行,其他许多的法令都会失去作用;错误地执行了一项法令,就会产生众多的恶果。所以,对顺服的民众要施行善政,对凶顽的刁民要严加惩处,这样,国家的法令就会顺利地得以推行而民众也不会有怨恨之言。
使怨治怨,是谓逆天;使仇治仇,其祸不救。治民使平,致平以清,则民得其所而天下宁。
译文:使用民众怨恨的法令去治理怨恨的民众,这是违背常规的;使用民众仇视的法规去约束仇视的民众,其所招致的灾祸是不可制止的。治理国家,管理民众,要让他们心平气和;要做到心平气和,必须有清明的政治。只有这样,民众才会安居乐业,而国家就会太平无事。
犯上者尊,贪鄙者富,虽有圣王,不能致其治。犯上者诛,贪鄙者拘,则化行而众恶消。
译文:冒犯君主的人反而受到尊重,贪婪卑鄙的人反而富有,虽有圣明的君主,也不能使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。冒犯君主的,将他诛灭;贪婪卑鄙的,将他拘拿。只有这样,教化才得以施行而种种坏事就会悄然消去。
清白之士,不可以爵禄得;节义之士,不可以威刑胁。故明君求贤,必观其所以而致焉。致清白之士,修其礼;致节义之士,修其道。然后士可致而名可保。
译文:廉洁谈泊名利的人,不可能以官位、俸禄相诱而求得;有节操讲义气的人,不能以严威、重刑相要挟。所以,英明的君主求贤才,一定要了解他的品性而以不同的方式求得。要招致清廉寡要的人,一定要重修礼节;要罗致重气节大义的人,一定要重修道义。这样,不仅贤士可以招致,而且君主英明的声名也得以保全。
夫圣人君子,明盛衰之源,通成败之端,审治乱之机,知去就之节。虽穷,不处亡国之位;虽贫,不食乱邦之禄。潜名抱道者,时至而动,则极人臣之位;德合于己,则建殊绝之功。故其道高而名扬于后世。
译文:圣贤君子能够明了国家强盛与衰落的根源,能够通晓国家成功与失败的端倪,能够审察国家治理与混乱的机微,能够把握进与退的分寸。虽然在旧朝不得志,也不会在自己的国家灭亡之后去新朝任职;虽然贫苦,也不在乱邦享受俸禄。隐姓埋名、坚守自己政治主张的人,时机来到后才出山从政,因而能够获得高官; 君主的德行与自己相合,就帮君主打天下,建立卓越的功勋。所以,这样的人因其志向高远而扬名千秋。
圣王之用兵,非乐之也,将以诛暴讨乱也。夫以义诛不义。若决河而溉爝火、临不测而挤欲堕,其克必矣。
译文:圣明的君王发动战争,并不是喜欢打仗,而是要用战争去诛灭强暴、讨伐乱贼。而以正义之师去讨伐不义之师,就好像挖决开长、黄河的水去浇灭一个小小的火炬,也好像是在深渊边推挤将要掉下去的人一样,肯定能够夺取胜利。
所以优游恬静而不进者,重伤人物也。夫兵者,不祥不器,天道恶之。不得已而用之,是天道也。夫人之在道,若鱼之在水,得水而生,失水而死。故君子者,常畏惧而不敢失道。
译文:圣主之所以表现出安然闲适、恬静泊的样子而不冒然发动进攻,是不愿伤害人员和损害财物。兵器,这种用来杀伐的东西, 是不吉祥的,所以,“ 天道”憎恶它。但为了正义,不得已而使用它,又是符合“ 天道”的。人生活在“ 道”中,就像鱼生活在水中,有水才能生存,无水就要死亡。所以,君子常常感到恐惧,告诫自己要谨慎从事,而不敢丝毫违背“ 道” 。
豪杰秉职,国威乃弱;杀生在豪杰,国势乃竭;豪杰低首,国乃可久;杀生在君,国乃可安;四民用虚,国乃无储,四民用足,国乃安乐。
译文:那些喜好凶杀的人掌握了大权,国家的威势就会遭到削弱;他们把持了生杀予夺的权力,国家的威势就会枯竭殆尽;他们如果俯首听命,国家才会长盛不衰;君主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大权,国家才会长治久安;士农工商,日用空虚,国家就没有可供储备的东西;士农工商,日用充足,国家就会安定祥和。
贤臣内,则邪臣外;邪臣内,则贤臣毙。内外失宜,祸乱传世。
译文:贤臣在内执掌政权,奸臣就被拒之门外;奸臣在内把持政权,贤臣就会被置于死地。如果内外失去了应有的次序,国家就会祸乱无穷。
大臣疑主,众奸集聚。臣当君尊,上下乃昏;君当臣处,上下失序。
译文:大臣对君主不信任,奸臣就会相互勾结在一起。大臣当作君主一样尊重,君臣上下就会惑乱不清;君主被当作大臣一样对待,上下尊卑就失去了正常的秩序。
伤贤者,殃及三世;蔽贤者,身受其害;嫉贤者,其名不全;嫉贤者,福流于孙。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焉。
译文:伤害贤才的人,祸乱要延及他的子孙三代;埋没贤才的人,其自身就要受到祸害;嫉妒贤才的人,他的名声就不会得以保全;积极引进贤才的人,福泽会流布于子孙后代。所以,君子急切荐举贤才,他这美好的名声而被广为传颂。
利一害百,民去城郭;利一害万,国乃思散。去一利百,人乃慕泽,去一利万,政乃不乱。
译文:为了一人的利益而危害百人的利益,民众就会弃城而去;为了一人的利益而危害万人的利益,全国人民都想离散而去。去掉一人而有利于百人,民众就会仰慕他的恩泽;去掉一人而有利于万人,国家的政治就不会混乱。
一语道破中国千年潜规则
2010-08-01 17:03:08 来自: 公元前N多年
一语道破中国千年潜规则:人情世故
为什么有的人飞黄腾达,有的人穷困潦倒
在这个世界上,到处都是有才华的“穷人”。他们才高八斗、学富五车,甚至有着上天入地的本领,但为何最后却落了个穷困潦倒、一事无成的下场呢?而许多并没有什么才华的人却能功成名就、春风得意?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,为什么我们的人生竟会如此不同?
究其原因,就是人情世故!在某种程度上说,是否懂得人情世故,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飞黄腾达,还是穷困潦倒!
大凡成功的牛人,无一例外都明白这一点。他们读懂了社会的本质和人际交往的潜规则,知道对方需要什么,知道对方脑子里在想什么——要想钓到鱼,就要像鱼那样思考!你几乎看不见他奔波劳碌,但是在不动声色中,他就已经实现人生目标。他们成功的密码是什么?其实很简单,人情世故四个字而已!
出来混的人,一定要懂人情世故!这是个最基本的要求。如果不懂人情世故,一个人还出来混什么呢?因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没有成功的可能,这样折腾下去也只是白白浪费精力。而一个对人情世故运用纯熟的人,哪怕刚开始能力差一些,出来混还是大有希望的,因为只要他掌握了这一独门绝技,就迟早能够迎来命运的转机。哪怕你是一名武林高手,如果不懂人情世故,也混不长久,肯定会混到走投无路的地步。这是真理。只要你稍微动脑想一想,就能想出很多身边的事实。你会发现,真正的聪明人做人做事恰到好处、滴水不漏,不仅收获了实利,也落下了美名;而有的人则刀子嘴豆腐心,不少帮别人的忙,却没有一个说他好,培养了不少敌人在身边。这大都是不懂人情世故的缘故。
生容易,活容易,生活不容易。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残酷的竞争!因为不懂人情世故,历史上很多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名将,最后落了个被诛杀的下场——他们没有倒在敌人的剑下,却冤死在自己人的手中。鲜血横溅、脑浆涂地,世上无处可售后悔药。即使有,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。他们光辉灿烂的一生,就这样草草收场。如此用鲜血和脑浆写下的沉痛忠告,我们怎可不懂?
出来混很难,混好更是难上加难。一不小心就会穷困潦倒、一事无成。事业不成,哪怕你才高八斗、学富五车,都将沦为狗屎不如!如果事业有成,哪怕是一个酒囊饭袋,也会被人吹捧成天才!人情冷暖、世态炎凉,这就是现实的残酷之处。中国人太多,生存压力太大,要想在外面混得好、混出个名堂,就必须让自己懂一点“混”的游戏规则。的确如此,人生就像一场游戏,不懂游戏规则的人,最终会死得很难看,而对游戏规则运用纯熟的人,才能在游戏中玩得痛快,玩得开心,玩出自己想要的一切!
每一个出来混的人都要读!
老祖宗们用鲜血和脑浆写下来的忠告
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,也没有永远的敌人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人与人交往的本质其实就是利益交换。如果你不懂利益交换原则,凡是好处都自己独吞,那么即使惊世的才华也只能沦为无用的白纸!
永远不要瞧不起那些现在看起来很俗的人。若干年以后,他们或许就是最不俗的人。
锋芒太露没饭吃——这是跌过跟头的老祖宗们用鲜血和脑浆写下的忠告!凡是做大事业的人,都应该修炼好“藏露”之功。当智则智,当愚则愚。必要时,甚至装一装“低能儿”,做一做“糊涂人”,都是明智之举。
天桥上摆摊算卦的老头,随便弄把胡子就能冒充大师,糊弄那些貌似很精明的人们。为什么可以得逞呢?人类趋吉避凶的本性使然。这一与生俱来的天性,可不是读了几天《三字经》就可以彻底抹杀和消除得了的。如果你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不懂趋吉避凶的正常人,我可以毫不犹豫地给你一百万!
从另类角度来看,嫌贫爱富的人性本质推动着社会发展。如果人人喜欢贫穷落后,那么谁还愿意从事体力劳动?谁还愿意从事脑力创造?哪儿来的吃的、穿的、用的和住的?这样社会就会停滞不前,甚至倒退!所以,我们应该将嫌贫爱富看做一种社会正常现象。
别人凭什么要把自己辛苦得到的午餐送给你?换句话,你会把自己辛苦挣来的午餐给别人吗?如果觉得不可以,那么为什么相信别人可以做到呢?所以,与其把毫无根据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,不如自己去努力,挣自己的午餐!
面对那些沉默寡言、喜怒不形于色的人,我们说话办事需十分谨慎,不能急着把自己的底牌暴露给他。这些人的城府往往很深,心计也比较多,如果你说话办事欠考虑,很容易被他抓住把柄,反过来利用你!
亲友之间大多只能同患难,却不能共享福。老板和员工之间,则大多只能同享福,却不能共患难。
人不怕不聪明,就怕太聪明。聪明一过头便会盲目,便会目中无人,便会不知天高地厚、忘乎所以,这个时候看似很聪明的人其实就已经等于半个傻子了!
古今得祸者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,现在的人唯恐不能精明到极点,这才是愚蠢。
一个美丽的女人炫耀自己的美丽时,就开始变得丑陋了。一个聪明人炫耀自己的聪明时,就开始变得愚蠢了!一个有才华的人,当炫耀自己的才华时,就开始变得一文不值了!
如果利润10%是合理的,本来你可以拿到11%,但还是拿9%为上策,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后续的生意源源而来。
在官场混的人,须处处小心、时时注意。哪怕你荣耀了大半辈子,如果最后犯个大错,可能一生就这样毁了。人生就是如此奇妙。做人就像种田,最后收成才是评定的标准。
“取乎其上,得乎其中;取乎其中,得乎其下;取乎其下,则无所得矣。”意思就是说,如果一开始的期望是一流,最后达到的效果可能只是中流;如果一开始期望的只是中流,最后达到的效果只能是末流;如果期望只是末流,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。
在一些特别场合中,有些聪明人,主动将主角的位置让给别人,而自己心甘情愿当配角。这并不是失败,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策略性的胜出,他让出的只是一个主角的虚名,而赢得的却是真正的实惠。
有句话说:“呼唤什么缺什么。”中国人虽然呼唤中庸,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处处走极端。正因如此,现在国家才提倡和谐社会,其核心含义就是中庸,让世人不要偏激和走极端。
对一个中国人来说,生命有多宝贵,面子就有多宝贵。你给足他面子,他就会给足你一切!可如果你伤了他的面子和自尊,他就会对你恨之入骨,彻底把你推向他的对立面!
不要用情绪化的方式批评别人,尤其注意就事论事,避免评价别人的人格、兴趣与家庭教养。批评时若能提出解决方案,就更有建设性,同时不忘肯定别人的长处。此外,如果批评时能采用幽默的语言,效果往往会更佳。
爱听甜言蜜语是每个人的弱点,无论是谁都容易上当。世上几乎所有的女人都喜欢听甜言蜜语,许多女人正是因为男人的甜言蜜语嫁错了人。
最高明的情感投资技巧是雪中送炭,而不是锦上添花。
一开始先给下属一个下马威,让他们知道你的厉害,然后再慢慢放宽尺度,让他们感激你的退让和随和。这就是CEO的管理智慧。
不管对方的话有多难听,我们都要让对方把话说完,听听他到底想表达什么。
上苍总是厚爱那些沉默和隐忍的人。年轻时看到他人的风光,我们不必眼红嫉妒。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事,积极认真地做人,每个人都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成功!
要想钓住鱼,就要像鱼那样思考。无论你本人多么喜欢草莓,鱼也不会理睬它;只有以鱼本身喜爱的蚯蚓为饵,它才会上钩。
一个施恩惠于人的人,不要将此事记挂心头,也不要张扬出去让别人赞美,那么即使是一斗粟的付出也能得到万斗的回报。一个以财物帮助别人的人,而总是要求别人回报他,那么即使付出万两黄金,也难有一文钱的功德。
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公式:欲望-实力=痛苦程度。当欲望远远超过实力,无论如何不能实现时,就是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候,就容易走火入魔。
一个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,往往是最危险的。
好东西不要一个人独吞,要分给大家一些
路径窄处,留一步与人行;滋味浓时,减三分让人尝。此是涉世一极乐法。
在道路狭窄时,要留一步让别人能走;在享受美餐时,要分一些给别人吃。这是立身处世取得成功的最好方法。
小时候,爸爸经常告诫我说:“好吃的东西不要一个人独吞,要适当分给大家一些,否则小伙伴就不跟你一起玩,别人就嫉恨你,有了好处也会把你挤到一边。”那个时候,我对这些话似懂非懂、半信半疑,所以总因小事与人争个你死我活。
等我长大踏入社会,现实的磨砺和复杂的人际关系,让我彻底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。
一个人只有懂得了这个道理,才能顿悟成功人物之所以成功的原因。比如,小朋友聚在一起做游戏,其中一个孩子肚子饿了,就从包里拿出好吃的糕点,正好被大家看到。这时,他有两种选择:分一些给大家,或者自己独吞。选择是瞬间做出的,但却能导致一生截然不同的结果。
1.分给大家。小伙伴因为得到美食,都很喜欢他、拥护他。从这一刻起,他在这群同龄人中脱颖而出,成为这个小团体中当之无愧的领袖,将来成为号召力很强的人。
2.自己独吞。旁若无人,全塞进自己嘴里吃掉。糕点是他的,这没问题。但大家都拿他当小气鬼,以后没人跟他玩。他失去了一个在团队中当头狼的机会,而且失去了团队的信任,拐进的是另一条狭窄的胡同。顺着这个轨迹成长,他将来很可能就是普通人。
一个不经意的选择,就决定人的一生。明白了这个道理,你还会轻视必要的分享吗?要知道,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,在恰当时机懂得与人分享,可以让大家都得到利益,最后自己也会戴上赢家的桂冠!
人与人之间的相处,很多时候并不是单项选择题——有你没他,而是多项选择,可以双赢。有些人不明白,他们只知道鱼死网破,不是你死就是我活。为争名夺利打得头破血流、同归于尽的例子,我们身边经常上演。这种人永远没能体悟到,在必要时让一步,反而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好处。
有个年轻公务员,毕业于名校,才华横溢,走到哪儿都带着一股指点江山、舍我其谁的气势。他觉得别人都如无用蝼蚁,不配跟自己比。“我的能力最强,所以理应得到最多。”他总是这么想,得到好处不与同事分享,事事都独占头功。
结果怎么样呢?部门里的同事联起手来,结成同盟,跟这位“优秀人才”较劲,合力拆他墙角、拖他后腿,处处给他麻烦,任你多么大公无私、尽职尽责,我等就是不配合。一个人处在这种环境下,要想做成点事情,那真是比登天还难!
最后,这位年轻人的工作当然做不好,走到哪儿都碰壁,一身才华困在腹中无法施展,甚至没处诉苦!于是,领导痛责,同事不怜,他在每个人面前都没落下好印象。到这地步,单位分给他的那把椅子就该收回去了。
只想好处独占却落个一无所有,你说可怜不可怜?有句话说:“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,也没有永远的敌人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”这句话表明国与国之间、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根本问题其实就是利益分配。懂得利益分配,其实就悟透了人性的本质、社会的真相。
《菜根谭》中有话说:“人情反复,世路崎岖。行不去处,须知退一步之法;行得去处,务加让三分之功。”意思就是,人间世情反复无常,人生之路崎岖不平。在人生之路走不通的地方,要知道退让一步的道理;在走得过去的地方,也一定要给予人家三分的便利,这样才能逢凶化吉、一帆风顺。
留一步让三分,不仅给别人留一条活路,也是拓宽人际资源的绝妙之策。今天你让了他一步,明天他会还你两步,等于交了一个好朋友,在社会上打开一道通往成功的方便之门。如果你不懂利益均沾原则,凡是好处都自己独吞,那么即使惊世的才华也只能是无用的白纸!如果学点分享主义,好处利益分给众人,让每个人的心理得到平衡,这样大家肯定会通力合作,协助你顺利成功。
大凡成功的“牛人”无一例外都懂得这一点。他们大都是一掷千金,让跟随自己的人得到实惠,从而死心塌地、赴汤蹈火。即使是最精明的大商人,也都奉行这一理念。比如,一个大项目,明明自己有能力承接,也要拉合作伙伴一起开发,以此展现自己“路留一步,味让三分”的气度,宣告自己不是那种断人财路、独占福源的人。
事实正是如此,唯我独尊最危险,大家都有汤喝才是王者之道!这一处世法,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奉行的“潜规则”。是否懂得这一处世法,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坎坷不平,还是顺风顺水!
锋芒太露容易没饭吃
鹰立如睡,虎行似病,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。故君子要聪明不露,才华不逞,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。
雄鹰站立的样子好像睡着了,老虎行走时懒散无力仿佛生了大病,实际上这正是它们取食吃人的高明手段。所以真正聪明的人要做到不炫耀、不显露才华,这样才有能力干大业做大事。
锋芒太露容易没饭吃——这是跌过跟头的老祖宗们用鲜血和脑浆写下的忠告!可惜很多人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。他们认为自己聪明过人、能力超群,看谁都是豆腐渣,唯有自己是朵花,什么都不放在眼里。这种人最容易没饭吃,甚至会为此丢掉性命。
大家都听说过“真人不露相,露相不真人”这句话,意思就是,真正的聪明人身怀绝技而深藏不露,绝不到处炫耀,而是等待时机一鸣惊人。有才华固然好,但是能力再强,也不能整天顶在头上到处去炫耀。就像财富一样,有钱当然是好事,但你会每天都穿金戴银、提着钱箱子到街上去显摆吗?
才华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,一个有才华的人能得到大把的表现机会,一个无能的人,即使再张扬表现自己也不可能成功。但一个有才华的人过于炫耀自我,压制了他人的表现空间,损害了他人的利益,就必然招致众人的一致嫉恨。如果发展到这一步,他的前途和事业就非常危险,随时可能被人拉下马来!
三国晚期的诸葛恪,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儿子。名门之后,家教严格,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才思敏捷、天赋过人的特质,大家都认为他的才能超过了其父诸葛瑾。不过,诸葛瑾不为有这么一个好儿子感到高兴,反而觉得诸葛恪会给家族带来不幸。为什么呢?诸葛瑾说:“恪性格急躁、刚愎自用,而且太喜欢表现自己,锋芒过于外露,终将引来祸端。”果不出父亲所料,诸葛恪长大掌权后,独断专行、以才压人,认为自己什么都最好,目中无人,最终引起众怒,被大臣们设计害死,牵连家族也遭到诛灭。
在这个世界上,才华出众却被排挤的人随处可见。他们才华在手,就像拥有一把传世名剑,逢人就要吹嘘一番,拿在手中四处挥舞,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的惊世之才,傻乎乎地把自己树成人人想打的活靶子。他们看不见自己脚下的火坑,就这样不知不觉掉了进去。
才华犹如一把双刃剑,可以刺伤别人,也会刺伤自己,所以运用起来应当小心翼翼,平时应插在剑鞘里。很多时候,锋芒太露都会招致小人的嫉恨和陷害。凡是做大事业的人,都应该修炼“藏露”之功。洪应明在《菜根谭》中说:“文章做到好处,无有他奇,只是恰好。”才智的使用也应如此,用至好处,只是恰好。当智则智,当愚则愚,愚也是一种智。必要时,装一装“低能儿”,做一做“糊涂人”,都是明智之举。
当一个人遭遇挫折的时候,或许会抱怨呐喊——我这么有才华,为什么却落了个穷困潦倒、一事无成的下场?苍天真是不公!苍天真的不公吗?非也,是他不懂基本的人情世故的缘故。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。当他面临人生败局时,是否应该自我反思一下呢?是否做得太过分了?是否目中无人,过于突出自己,忽视了众人的感受?是否自以为聪明绝顶,别人都愚不可及?一个人如果这样反思一番,就能找到问题的症结,然后对症治疗,等顿悟明澈之后,也就真正成熟起来了!
翻开《二十四史》,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被小人运用阴谋诡计杀害的忠臣良将不计其数。一方面是因为小人过于奸诈残忍,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因为被害者不懂玉韫珠藏的智慧呢?他们风头过于张扬,才华过于横溢,同时又目空一切,不把身边的同僚放在眼里,这样的人不掉脑袋才怪。
西方世界有这样一种说法:“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,西班牙人的聪明露于外。”前者是真聪明,后者是假聪明。在人际交往中,我们一定不能自作聪明,要学会真聪明——切忌只知伸不知曲;只知进不知退;只知自我表现,不知韬光养晦。这样的话,我们即使才高八斗,也照样两手空空!
在社会上行走,我们每个人都要掌握这种低调隐忍的做人绝学。多一些深思熟虑,少一些锋芒毕露,千万不要把肚子里的“宝贝”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全拿出来。若不懂这一道理,肚里有再多的宝贝,也终将成为别人的囊中之物!
兔子急了会咬人,千万别把对手逼到绝路上
锄奸杜倖,要放他一条去路。若使之一无所容,譬如塞鼠穴者,一切去路都塞尽,则一切好物俱咬破矣。
铲除邪恶、杜绝小人,有时应给他们留一条改过自新的生路。如果逼得对方无立足之地,就像把老鼠能够逃生的出口都堵住,它会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把一切好东西全都给你咬坏。
为什么说兔子急了也会咬人呢?要知道,兔子本来是温顺的动物,不到万不得已它一定不会反击。但如果被人逼到绝路上,就必然会孤注一掷!
正因这个道理,落水狗不能打,打急了会窜上来跟你拼命。穷寇不要追,是因为困兽犹斗、垂死挣扎,会对你造成不必要的伤害。做人做事要懂这个基本常识。给对方留条活路,你也受益无穷。有些人就喜欢落井下石、斩尽杀绝,结果呢,对手永远杀不绝,自己的立足之地反而越来越窄。
东汉年间,大将窦固率军攻击匈奴。这支匈奴骑兵只有500人,从大漠深处飞奔而来,为的就是趁秋收期间抢夺老百姓的粮食。但他们刚入关不久,就被窦固的兵马围在了一座山谷中。汉军把山谷两侧的出口堵个滴水不漏,然而连续向内攻击了十几次,都没能把这区区500人歼灭。匈奴人组成一个圆阵,躲在石头后面,不停地向外放箭,谷口躺满了汉军士兵的尸体。
窦固见此情景,命令部下把一侧出口的士兵撤走,留出另一侧出口。部下大惑不解:“将军,敌军陷入重围,就是插翅也飞不出去啊!何况只有区区几百人!只要再攻数日,一定能将他们全歼!不知您为何要放他们逃生?”“当然不是放他们逃生。”窦固说,“现在他们没有退路,必然个个向前,奋勇死战。何况谷内草木繁盛、水源充足,他们也困不死。长时间这样耗下去,就算我军最后大获全胜,也已经伤亡惨重,所以才要放他们出来,在追逐中斩杀他们。”
情况果然就如窦固所料,这支匈奴部队从山谷里逃出来之后,眼见有了生路,拼命地向北逃跑,犹如惊弓之鸟,队形散了,人心乱了,没有人再想着回头跟汉军拼命。窦固率领的汉朝骑兵就在后面保持着一定的距离,不断用弓箭进行射杀,不到一天,就消灭了这股入侵之敌。
兵者,置之死地而后生。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,如果我们把敌人逼到绝路,看不到一点希望,他们反而会破釜沉舟,跟我们来个鱼死网破。此时的敌人个个是猛虎,个个背水一战。我们要想打胜仗可就不那么容易了!即使最后赢了,也已经付出巨大的代价,得不到任何好处。
在历史上,像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例子屡见不鲜。春秋时,燕将乐毅出兵攻打齐国,只有即墨城没有攻打下来。他们就围得死死的,猛攻紧打。这时齐军已到垂死的边缘,突然齐国名将田单振臂高呼:“国就要亡了,我们怎还会有家?”于是士兵人人有誓死报国的决心,竟然一战收复全部失地。请让我们假设一下:如果燕军在攻到即墨城时能放对方一条生路,他们必将争相逃命,哪有士气可言?就算换个地方再战,对方因为有了失败经历,如同惊弓之鸟,也是最容易对付的敌手,可谓最薄弱的环节。照准这个环节一刀砍去,哪有不胜之理?
生意场上也是如此。蒙牛总裁牛根生说:“不要把你的竞争对手逼到绝路,也不要轻易激怒他……损人一千,自耗八百的蠢事不要干!”事情往往如此,当我们咄咄逼人,把对手逼得无路可逃的时候,往往自己发不了财,甚至会赔个精光。因为对方无路可走的时候,必定会像兔子蹬鹰一样,以疯狂的策略给我们致命的一击!这样一来,即使我们击败了对手,自己也伤得不轻。这样的话,就算不上什么胜利,反而是不败之败了。
上海有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板,做生意特别厉害,运用“大鱼吃小鱼”的吞并策略,将当地大大小小的十几家企业全都吃进了肚,形成了一个局部垄断的大集团。他最喜欢的一句诗,就是毛泽东的“宜将胜勇追穷寇,不可沽名学霸王”。出手毒辣,不留余地,因此扩张得很快。
可是,此举得罪了不少人,尤其那些失去当前财路、又没有机会另寻生路的人。就在这家公司生意蒸蒸日上,名声达到顶峰的时候,一些被他打败的对手搜集到了他在某项投资中官商勾结、暗箱操作的证据,举报给了经侦部门。这个霸道十足的商业帝国,就这样顷刻间轰然坍塌。
为人处世,这个道理同样适用。我们总会碰见形形色色的人,许多人或许会露出弱点和错误,这个时候如果你步步紧逼,抓住别人的错误打击到底,不给一点面子,也不给对方一点台阶下。如此一来,对方就会跟你针锋相对,撕破脸皮斗到底,不是他死就是你亡!你们之间不仅做不了正常的朋友,说不定会成为世代的仇敌。这对你人脉圈的拓展非常不利,必将严重影响你未来事业的发展。
我们一定要懂得“千万别把对手逼到绝路上”这一处世法则。对于那些无伤大碍的小错误,应该大度地给对方一个调整纠正的空间,必要时甚至可以帮对方遮掩一下。这样一来,你收获的不仅是衷心的感激,还有众人死心塌地的支持!
黄 帝 阴 符 经
神 仙 抱 一 演 道 章
观天之道,执天之行,尽矣。天有五贼,见之者昌。五贼在心,施行于天。宇宙在乎手,万物生乎身。天性,人也。人心,机也。立天之道,以定人也。天发杀机,移星易宿。地发杀机,龙蛇起陆。人发杀机,天地反覆。天人合发,万变定基。性有巧拙,可以伏藏。九窍之邪,在乎三要,可以动静。火生于木,祸发必克。奸生于国,时动必溃。知之修炼,谓之圣人。天生天杀,道之理也。
富 国 安 民 演 法 章
天地,万物之盗。万物,人之盗。人,万物之盗。三盗既宜,三才既安。故曰:“食其时,百骸埋。动其机,万物安。”人知其神而神,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。日月有数,大小有定。圣功生焉,神明出焉。其盗机也,天下莫能见,莫能知。君子得之固躬,小人得之轻命。
强 兵 战 胜 演 术 章
瞽者善听,聋者善视。绝利一源,用师十倍。三反昼夜,用师万倍。心生于物,死于物,机在目。天之无恩,而大恩生。迅雷烈风,莫不蠢然。至乐性愚,至静性廉。天之至私,用之至公。擒之,制在炁。生者,死之根。死者,生之根。恩生于害,害生于恩。愚人以天地文理圣,我以时物文理哲。人以虞愚,我以不愚圣。人以期其圣,我以不期其圣。沉水入火,自取灭亡。自然之道静,故天地万物生。天地之道浸,故阴阳胜。阴阳相推,而变化顺矣。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,因而制之至静之道,律历所不能契。爰有奇器,是生万象,八卦甲子,神机鬼藏。阴阳相胜之术,昭昭乎尽乎象矣。
以上为全文
《黄帝阴符经》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(兵家)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。他也作为道教的一部重要道经,历代对它的注解仅次于《道德经》和《南华真经》。
《黄帝阴符经》又称《阴符经》。旧题黄帝撰。学者大多认为是后人伪托,有人说是战国时的苏秦,有人说是北魏的寇谦之,也有人说是唐朝的李荃;成书年代也莫衷一是,暂时都无法取得比较统一的意见。
《阴符经》的名称,根据唐朝李荃的理解,“阴者暗也,符者合也。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,故称阴符。”
它和中国古代许多哲学性的著作一样(例如《道德经》、《易经》),各家对经书内容的理解各不一致,有人认为是兵书;有人认为是道家著作;有人认为是道教炼养之书;有人认为是儒家著作。
全书只有457字,共分三章。
1. 上篇——论道, 论天道与人事的关系
2. 中篇——论法, 论天道的法则
3. 下篇——论术, 论用兵理论
鬼谷子夜识无字天书
相传,鬼谷子的师傅升仙而去时,曾留下一卷竹简,简上书“天书”二字。打开看时,从头至尾竟无一字,鬼谷子一时心中纳闷。与师父相依为命九年时光,感情日笃,今天师父突然离去,一时觉得无着无落,心中空空荡荡的,无心茶饭,钻进自己的洞室倒头便睡。可又如何睡得着,辗转反侧,老是想着那卷无字天书竹简,直折腾到黑,那竹简仍在眼前铺开卷起,卷起铺开,百思不得其解。索性爬将起来,点着松明火把,借着灯光一看,吓得他跳了起来,竹简上竟闪出道道金光,一行行蝌蚪文闪闪发光,鬼谷子叹道:“莫非这就是世传‘金书”’。
一时兴致倍增,一口气读将下去,从头至尾背之成诵。原来上面录着一部纵横家书,尽讲些捭阉、反应、内楗、抵峨、飞钳之术。共十三篇。
第一篇大意是说:与人辩论,要先抑制一下对方的势头,诱使对手反驳,以试探对方实力。有时也可以信口开河,以让对方放松警惕,倾吐衷肠;有时专听对方陈说,以考察其诚意。要反驳别人就要抓牢证据,要不让人抓到证据,就要滴水不漏。对付对手有时要开放,有时要封锁,能把放开与封锁灵活运用就可以滔滔不绝,变化多端。只有这样才可以说人,可以说家,可以说国,可以说天下。
第二篇大意是说:与人辩论,要运用反复的手法。反过去可以知其过去,复回来可知其现今。如果反反复复地试探,没有摸不到的底细。有时可以运用反辞来试探对手,要想听到声音就先沉默,要想张开,就先关闭;要想升高,就先下降;要想夺取,就先给予。
第三篇大意是说:要掌握进退的诀窍,这诀窍就是抓住君主的爱好,只要抓住了就可以随心所欲,独往独来。如能顺着君主的情绪去引导或提出建议,就能随机应变,说服君主。
第四篇大意说:凡事都不是铁板一块,都是有裂痕的。在辩论中要能利用别人的裂痕,同时,还要防止自己一方的裂痕。秋毫一样的裂痕,可以发展为泰山那样大。所以当裂痕小时要补住,大点时要切断裂缝,当大到不可收拾时就干脆将其打破,裂痕也就消灭了。
第五篇大意说:与人雄辩要设法钩出对方的意图,用飞扬之法套出对方的真话,再用钳子钳住,使其不得缩回,只好被牵着走。这样就可纵可横,可南可北,可东可西,可反可复。
第六篇大意说:要想说服他人,必先衡量一下自己的才能长短,比较优劣,自身才质不如他人,就不可能战胜他人。
第七篇大意说:要游说天下人君,必须会揣测诸侯真情,当人极度兴奋时,就无法隐瞒真情,当人极度恐惧时也无法隐瞒真情。在这时才能有效地游说和说服人。
第八篇大意说:善于摩意的人就象钓鱼一样不动声色,让鱼自动上钩,“摩”的目的就是刺激对方,让他不由自主地上你的钩。把事情办成功,使人不知不觉。
第九篇大意说:要游说入主,就要量天下之权,要比较各诸侯国的地形、谋略、财货、宾客、天时、安危,然后才能去游说。
第十篇大意说:。要做大事,就要有一个向导,就像指南针一样,游说的向导是谋略,要先策划好,再按着策划的目的去游说。
第十一篇大意说:游说要先解疑,解疑的好办法是让对方道出实情。
第十二篇大意说:耳朵要善于听,眼睛要善于看,用天下之耳听,则无不闻;以天下之目看,则无不明;以天下之心虑,则无不知,只有对事情了如指掌,才能言无不验,言无不听。
第十三篇大意是:游说要靠巧辞,要对什么人说什么话,说什么话就要采用什么办法和说辞。不要简单直言,要研究讲话的对象,讲究讲话的技巧。
读完这十三篇,鬼谷子不禁拍案叫绝,平素与真人辩论从未有主动之时,原来真人有如此金书,不知者怎可与之争强。不禁想起与师父一起生活研习的时光,一股股暖流,一阵阵的心酸,不时又加几分孤寂。于是,息了明火,钻进被窝睡去。夜间少不得梦见金书在手游说天下。
第二天醒来觉得十分困顿,但还是放心不下金书,又打开想细细推敲,不料书中又一字皆无。鬼谷子从头翻至书尾还是一字不见,更觉此书乃师父至宝,要十分珍重,走进内洞将其摊在卧榻之上。然后走出洞门照师父所嘱练功,作法,一日三餐虽不香甜,倒也好打发日子。不觉日落偏西,黑夜又至,鬼谷子走人内洞上榻休息,只见金书闪着金光,字迹依稀可见,鬼谷子越觉奇了,原来月光从天窗射进来照在金书上,至此鬼谷子发现这金书原属阴性,见日则不显,在月光,灯光下才显其缕缕金文,真仍旷世奇书。
鬼谷子走出内洞,到石桌边,掌上烛明火把,又读将起来。怎么换了文章,昨天读的本是纵横之言,如今怎么成了兵法?于是把竹简细细翻一遍,还是兵法,并无纵横之术。这书更加奇了。于是一口气读将下去,仍然是十三篇。
第一篇大意说:纵横捭阖乃万物之先,是方略、圆略、出入的门户。治世安民,一统天下,兵非良策。拥力而避战,交言而弭兵,不战而屈人,以战而止战才为上策。
第二篇大意是说:兵机大事在知己知彼,要有致胜之谋,必须审其情,定其基。掌握敌隋要快、要全,暴露给敌人的要少、要慢,阴谋与阳谋,阳谋与阴谋,方略与圆略,圆略与方略,要交替运用,不可固守一端。兵无定策,策无定形,使人无可乘之机,这就是“天神”。
第三篇大意说:君臣上下之事,有亲有疏,有远有近,君臣之间远远听到声音就思念,那是因为计谋相同,等待他来决策大事。在这种情况下君主要重用,将帅就要出仕,建功立业。如果在君主近前不被任用,那是计谋不合,在这个时候卸甲归田才是上策。
第四篇大意说: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,这是自然的。圣明君主,见到世事有了裂痕,就要设法去抵住,而抵法有几种,世可治则抵而塞之,不可抬则抵而得之。五帝的政权就要夺取,诸侯之间的征伐是不可胜数的,这时参与争霸才是上策。
第五篇大意说:凡要决定远近征伐,就要权衡力量优劣。要考虑敌我双方的财力、外交、环境、上下关系,那些有隐患的就可征服。征服的上策,是靠实力去威摄。然后,令其或纵或横,或南或北,或东或西,或反或复,听我摆布。
第六篇大意说:各国之间或联合,或对抗,要成就大业,需有全面计谋,。要能携四海包诸侯。不是圣明君子,不能通过深层的智谋,则不能统帅国家,没有智慧的人不能主持用兵。要正确确立联合谁,打击谁,关键在于自己要有才能智慧,比较双方长短远近,然后才能可进、可退、可纵、可横,把兵法运用自如。
第七篇大意说:要策划国家大事,就必须会揣测他国的想法,如果不会揣情,虽有先王之道,圣智之谋,也是没用的。揣情是计谋的根本。
第八篇大意说:主持练兵,使军队能打胜仗而士兵又没畏惧感,使军队常在不动兵器、不花费钱物的情况下就能取得胜利,这才算“神明”。,而要做到这一点,关键在于谋略,而谋略是否成功,关键又在于周密。
第九篇大意说:善于争霸天下的人,必须权衡天下各方的力量,要度量各国的土地人口、财富、地形、谋略、团结、外交、天时、人才、民心等国事。然后才能做出重大决策。
第十篇大意说:凡兵谋都有一定规律。事生谋,谋生计,计生议,议生说,说生进,进生退,退生制。计谋之用,公不如私,私不如法,正不如奇,奇流而不止。
第十一篇大意说:凡是要做出决断,都是因为有所疑惑,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通过分析来决断的。而军中大事,各方面头绪十分复杂,难于决断时,可以用占筮的方法决断大事。
第十二篇大意说:在用兵将之时要赏罚严明,用赏最重要的是公正。赏罚严明才能无往不胜。
第十三篇大意说:举事欲成乃人之常情,为此,有智慧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,而宁可用愚人的长处,不用自己笨拙的方面,而宁用愚人所擅长之处,只有这样才不会穷困。
鬼谷子的这十三篇兵法与后世所传孙子兵法十三篇,一文一武互为表里,相辅相成,鬼谷子所传为文兵法,而孙武所传为武兵法。鬼谷子主张以圆略致强兵,孙子则主张以方略而致全胜。两部兵法都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。
鬼谷子从发现了金书的奥秘以后,每夜读一遍,则每夜可得一书。
第三夜得的是致富奇书,里面讲些养殖方法,贸易原则,讲’“将欲取之必先与之”,讲“世无可抵则深隐以待时”。此法由鬼谷子传给计然、范蠡(即陶朱公)及吕不韦、白圭等人。
第四夜读到的是《养性修真大法》,里面主要讲述《本经阴符七术》,讲盛神靠五气,神为之长,心为之术。五气要靠志、思、神、德等精神因素。这四者不衰,静和养气才能成为真人。鬼谷子以此秘诀传茅潆、徐福,以后又传陶宏景诸人。
第五夜读到推命相面术,里面讲天武经;命数、面相及人生祸福,此法亦由鬼谷子传给茅潆,以后又传给司马季主、李虚中等人。
第六夜、第七夜……,鬼谷子每夜必读一遍,每次一部新书,天上人间、治国安邦、仕途经济、天文地理、星命术数、丹药养生,无所不有,取之不尽用之不竭。鬼谷子视为珍宝,爱不释手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